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精选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答:内丹是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具体的修行原理是:积聚能量疏通自身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之时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这一认识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
答:“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出自王廷相的《慎言·乾运篇》,这是王廷相为批评程朱“万物一理”的观点而提出。他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有差别,而且理因时致宜,否认固定不变的永恒的理。
内容来源 |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 |
4、简评戴震关于“理”与“欲”的理论。
达聪解析:戴震提出以“血气心知”为基础,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伦理观。虽然他并未摆脱儒家传统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但却把朴素唯物论的宇宙论落实到伦理学之中。
(1)戴震从语言学角度揭示“理”的二重意义:①指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易之则”;②指对这种不易之则的把握,人能通过理性之光去照察外在事物之理。戴震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戴震认为人之“欲”本身是血气所生,并无善恶好坏之分,他把彻底的“无欲”“欲之失”称为“私”。
(3)戴震明确反对宋明儒者把理欲截然二分的观点,认为理在天地万物为自然之理,在人伦为人伦之理,自然之理存在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人伦之理归之于血气心知,欲生于血气。去蔽求知,去私存欲,因欲求理。
5、试述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达聪解析: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1)原因
①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战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是对秦王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政策的反动。
③汉初,有远见的统治者对其大力推动。
(2)影响
汉初,黄老思想大行其道,对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极大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昌盛局面。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成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
【完整版】 达聪网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热门内容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罗国杰《伦理学》(修订本)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