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达聪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1-09-09 共384人浏览过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1、父母训斥自己孩子的行为是(  )。

A.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B.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C.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D.不是侵犯行为

【答案】A

【解析】A项,亲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例如,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适当的惩罚等。这些作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是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所以是亲社会的,称之为亲社会侵犯行为。


2、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  )。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归因

D.社会行为

【答案】C

【解析】C项,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3、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

A.从众

B.归因

C.沟通

D.角色

【答案】A

【解析】A项,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又如开会形成决议时进行举手表决,少数人由于多数人举手的压力而最终赞成多数人的意见。



内容来源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题库 






4、“望梅止渴”属于暗示,具体属于(  )。

A.直接暗示

B.反暗示

C.间接暗示

D.自我暗示

【答案】A

【解析】A项,直接暗示,即暗示者直接地把事物的意义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其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B项,反暗示是指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相反的反应。C项,间接暗示,即暗示者通过其他事物或行为的中介,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D项,自我暗示,即依靠思想、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认识、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或要求按某一方式行动。


5、对目标达成后可能获得之利益对自己的重要性程度的估计称为(  )。

A.期望值

B.效价

C.工具性

D.预期

【答案】D

【解析】A项,期望值是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其数值变化范围在0~1之间。B项,效价指行为目标对于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即个体对行为结果的重视程度。C项,工具性是指个体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D项,预期是指对目标达成后可能获得之利益对自己的重要性程度的估计。


6、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干预的可能性,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众
B.社会比较
C.社会学习
D.责任分散
【答案】D
【解析】责任扩散即当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研究表明,在场的人数越多,越少有人提供帮助。责任扩散就是把责任分给了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责任就轻了。别人不采取行动便认为自己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必要了。

……


【完整版】 达聪学习网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 类型:电子书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 来源:/EBook/1000357.html


  热门内容

——————————————————————————————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