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精选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1、简述西方殖民者在发展中国家教育领域推行的措施。
达聪解答:从十五六世纪起,西方殖民者相继侵入亚洲、非洲和美洲之后,这些地区遂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附属国。殖民者在这些地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的同时,也在教育领域推行一系列殖民主义性质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到处修筑教堂,建立各种宗教团体,开办教会学校。
(2)成立管理殖民地区的专门教育机构,制定或监督执行有关殖民地区的教育法令和教育政策,控制殖民地区的教育领导权。
(3)将宗主国的教育模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各殖民地区,在殖民地区建立与宗主国相一致的教育体制。
(4)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使学校教育的各项政策和资源都为维持少数白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服务。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卢梭
【答案】A
【达.聪解析】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教育家,他的《普通教育学》体系比较完整,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体格检查
B.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
C.公共教育
D.军事教育
【答案】D
【达聪解析】军事教育贯穿斯巴达教育的三阶段之中。斯巴达人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其教育特点之一就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的军人,这也决定了军事训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内容来源 |
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题库![]() |
4、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达聪解答:宋代最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后来书院学规的一个范本。
(1)其主要内容
①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④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2)“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意义
它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当时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这个学规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周易》《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朱熹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
5、名词解释:儒家八派
达聪解答:儒家八派指战国时期儒家分化而成的八个派别,又称“八儒”,《韩非子·显学》:“孔墨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子张即颛孙师,漆雕氏即漆雕开,为孔子弟子。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孟氏即孟轲,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孙氏即荀况(又称孙卿),长期讲学于稷下学宫。以上五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的,其余三派指谁,则尚难判定。颜氏,或曰当是颜渊,梁启超则说:“孔门颜氏有数人(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氏弟子共有八人),最著者为颜渊。然颜渊先孔子卒,是否有弟子传其学,无可考,此文颜氏之儒不知出谁何也”。仲良氏亦无可考,或谓即陈良。《孟子·滕文公上》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乐正氏一说指曾子弟子乐正子春,一说指孟子弟子乐正克,八派中影响最大者为“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
6、依据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注意,思维状态处于专心,通过教师讲解或提示的方式,获得清晰表达,这教学阶段是( )。[统考2017年研]
A.明了
B.联合
C.系统
D.方法
【答案】A
【达.聪解析】赫尔巴特认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一个井然有序的过程,均包括明了(清晰)、联想(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明了(清晰)阶段是指当表象以自身的力量出现在感官前时,兴趣处于注意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静止的专心阶段。教师要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具体的讲解,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完整版】 达聪网 中外教育史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热门内容
[电子书]2023年中外教育史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电子书]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电子书]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