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
【达聪解析】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其基本思想要点包括:
(1)顺“道”
即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社会活动,如从事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顺道”就是说管理必须顺从自然的客观规律,一切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这告诉我们,现代企业经营要顺应社会客观规律。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大悦而将归己”等。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和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称为“德以合人”,“人以德使”。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重视人才的作用。
(3)求和
“求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上下和同”“和协辑睦”,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经营要培养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他对弟子注重“四教:文、行、忠、信”。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
治生亦然。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一个“信”字。我国自古有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因此,现代企业要诚信经营。
(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吕氏春秋·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达聪学习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重视生产技术的提升。
(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切不可不顾主观条件的“妄行”,“强进”,“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用人也应注意因材施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毋与不可,毋强不能”。综上,现代企业要实事求是进行经营。
(7)对策
我国有一句名言:“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即预测与运筹。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注重战略,对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谋划。
(8)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荀子说:“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
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司马迁说:“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注重成本管理。
(9)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内容来源 |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和课后答案 |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达聪解析】(1)斯密是西方最早对经济思想进行论述的学者,他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斯密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实行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分工的益处在于: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②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达聪学习网③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他的上述分析和主张,不仅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了以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2)在斯密之后,另一位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劳动分工理论,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巴贝奇认为劳动分工的益处在于:①节省学习所需的时间;②节省学习中所耗材料;③节省工序转换所需时间;④节省更换工具所耗时间;⑤由于重复操作,技术容易熟练,可以加快工作速度;⑥由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创新,改进工具等。
巴贝奇赞同斯密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3)斯密与巴贝奇的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了当时的工厂制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及以后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完整版】 达聪网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热门内容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全套资料【笔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