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社会学的视角》(第2版)配套题库【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
答: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理由如下:
(1)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唐朝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传达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但其已经具有报纸的基本属性。
(2)中国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关于它的外观,文中有两处记载,即“数十幅书”和“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关于它的内容,文中列举了五项,即“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这些都是开元十二年至开元二十三年在首都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关的记载,在记录这一时期史事的《资治通鉴》上都可以查到。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唯一一篇文献。孙樵的描述,为了解唐代这一类官报的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旁证。
(3)“开元杂报”的原件已经失存,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在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2、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报出现的背景
①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②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文化条件。
③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了小报丰富的资源。
④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⑤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⑥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
(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它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②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利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有关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③“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3、简述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
(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4)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来源 |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社会学的视角》(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 |
4、两宋时期的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了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哪些主要的传播方式?
答:由于交通便利和印刷术的普及,两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榜文、檄文、诏书、大臣章疏、边报、传单等等,传播的既有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信息,也有大量文化信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榜”。
(1)“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汉唐。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
(2)“榜”的张贴地点视读者对象而异,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在北宋首都开封,多数张贴在皇城的东西垛楼和宣德门外。南渡以后的临安,则多数“揭于通衢”,或张贴于接近宫廷和中枢部门的朱雀门外。
北宋末年,金军兵临城下,首都开封被围的那一段紧急时刻,“榜”曾经被当局用来作为一种紧急公布战况、传播和沟通信息的重要媒体。
5、简述《天变邸钞》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答:《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作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的。
(1)被称为“天变”的这一特大灾异事件,发生在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中心地点在北京内城西南隅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带,灾情波及全城及北京周边近百里的一大片地区,《明史》《明实录》等书均有记载。
(2)“天变”这一提法,始见于明熹宗就此事件发一则“上谕”,后来被广泛沿用,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
(3)报道这次事件的“邸报”,当时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少京内外人士,都是通过阅读这份报纸才了解这次事件的详细情况的。由于年代久远,《天变邸钞》的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和稍后一些时候的人根据原件或传抄件,以附录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地保存下来的。
……
【完整版】 达聪学习网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社会学的视角》(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