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复习笔记整理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一、艺术的本质
(一)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1)内涵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2)代表性观点
①柏拉图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②黑格尔的观点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其思想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③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说”
南北朝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犹车之载物”。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1)内涵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2)代表性观点
①康德意志自由论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②尼采的观点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③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的观点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部分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3.“模仿说”或“再现说”
(1)内涵
“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2)代表性观点
①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他还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4.其他观点
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内容来源 |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2.“艺术生产”理论
(1)明确提出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2)理论意义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的启示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或是劳动成果。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
a.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即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b.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生产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他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例如,马克思曾以古希腊艺术的繁荣为例子,来说明艺术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但是,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①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a.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b.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c.艺术鉴赏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②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a.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
b.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适应着欣赏者的消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
c.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
【完整版】 达聪网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热门内容
——————————————————————————————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
艺术概论考研理论精讲班(王宏建、彭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