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点击文中链接获取完整内容】
1、简述失业的不同类型。
答: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使劳动大军中的一部分没有工作而在寻找工作的现象。
失业可以划分为自然性失业和经济性失业,充分性就业是指不存在经济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具体来说,失业可以分为:
(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空缺职位,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相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2)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某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在需求淡季时,就会存在失业。季节性失业也被看作一种“正常”的失业。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它对各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4)需求不足型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周期性失业,一种是增长不足型失业。周期性失业是需求的短期下降造成的,而增长不足型则属于需求跟不上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而使劳动力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
(6)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用所造成的失业。与此对应的是非自愿性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就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一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就意味着对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国民收入会达到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对失业的个人来说,失业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心理上的痛苦。另外,失业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本身可以造成除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以外的社会代价。
2、利用新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说明不利的供给冲击及其影响。
答: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所以给定名义工资,则实际工资W/P取决于价格水平。新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劳动通常是过度供给的,所以就业量取决于典型企业想要雇用多少劳动量,即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由于就业取决于市场实际工资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所以就业和产出就取决于价格水平。不利的供给冲击是指可能引起生产能力和成本变化的事件。不利的供给冲击会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冲击实际是对生产的冲击不是对销售的冲击。所以从新凯恩斯主义的角度分析,不利的供给冲击包括引起成本变化的名义工资提高和引起生产能力变化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1)名义工资提高
名义工资提高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名义工资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果名义工资提高,那么对于任何价格水平P,实际工资w=W/P都会提高。这意味着,劳动需求下降,从而产出减少。
(2)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如果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就会使生产函数曲线向下移动,进一步地亦使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给定决定实际工资的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则劳动需求减少,由于就业减少,故产出供给下降,总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图1 不利供给冲击影响
内容来源 |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下册)》第2版配套题库![]() |
扫码阅读 |
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答:(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又称绝对收入假说,即消费由绝对收入决定。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b<1,C、Y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b为边际消费倾向。a是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bY是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函数C=a+b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他认为消费不是由绝对收入决定的。人们希望达到整个生命周期消费的最佳配置,据此决定消费。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消费函数为:C=aWR+cYL,其中C、WR、YL分别是当期消费、实际财富和工作收入,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工作收入的比例。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消费者的年龄。因此,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3)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权数越小。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为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增加消费;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减少消费。只有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持久的,人们才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或较低的持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因此,根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都用来增加消费。
(4)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区别
①对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不同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假设消费者是“短视”的,只关注短期,因而根据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当期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都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其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持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同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减税或增税政策通过影响当期可支配收入影响当期消费,是有效的。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减税或增税如果只是临时性的,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持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
【完整版】 达聪学习网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下册)》(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热门内容
——————————————————————————————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2版配套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