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达聪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2-05-21 共142人浏览过


马工程《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第一章

 1、如何认识组织的特征、企业的特征?

答:(1)组织是指两人以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的组成的有机体。它是这样一个社会实体:具有明确的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和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同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

组织的特征有:

组织由两个及以上的组织成员组成。他们因某种共同的目标聚集到一起。

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组织成员聚集到一起并相互协调行动,是希望能够通过协调行动来达成某种共同目标。

组织有特殊的活动。为实现共同目标,组织一定要从事某些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由组织目标的性质所决定。

任何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独立存在的,组织与外部社会有着相对明确的界限。组织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但它又独立于其他外部组织,与其所依赖的环境存在相对明确的界限。

2)企业是指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经济单位。其特征具体如下:

组织性。企业不同于个人、家庭,它是一种有名称、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正式组织。它不同于靠血缘、亲缘、地缘或神缘组成的家族宗法组织、同乡组织或宗教组织,而是由企业所有者和员工主要通过契约关系自由地(至少在形式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开放的社会组织。

经济性。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同于行政、军事、政党、社团组织和教育、科研、文艺、体育、医卫、慈善等组织,它本质上是经济组织,以经济活动为中心,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追求并致力于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它也不同于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监管的机构,它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实体,和消费者同属于微观经济单位。

商品性。企业作为经济组织,不同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组织,而是商品经济组织、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市场主体,其经济活动是面向、围绕市场进行的。不仅企业的产出(产品、服务)和投入(资源、要素)是商品——企业是以商品生产商品,而且企业自身(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也是商品,企业产权可以有偿转让——企业是生产商品的商品

营利性。营利性是构成现代企业的根本标志。现代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它是为营利而开展商品生产、交换或从事服务活动。营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主要依据。因此,企业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为中心,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实现长期的利润最大化。

独立性。企业是一种在法律和经济上都具有独立性的组织,对外及在社会上都完全独立,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法律义务和民事法律责任。它与其他自然人、法人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没有行政级别、行政隶属关系。它不同于民事法律上不独立的非法人单位,也不同于经济(财产、财务)上不能完全独立的其他社会组织,它拥有独立的、边界清晰的产权,具有完全的经济行为能力和独立的经济利益,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能够自决、自治、自律、自立,实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造、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2、简述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会采取一系列行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1)决策。决策是管理者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终执行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要研究组织内外环境、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状况及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决策有可靠的依据。要根据决策目标,明确行动内容和各部门的工作要求。

2)组织。管理者要根据目标活动的要求设计合理的组织,包括目标活动分解,进行职务设计、机构设计、结构设计,实现人岗匹配。在此基础上发布工作指令,提供必要的物质和信息条件,以开动并维持组织的运转。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要根据业务活动及环境变化,研究与实施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3)领导。即为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通过其组织权力和个人权威来引导和指挥组织成员的过程。有效的领导需要管理者充分分析内外部环境条件、组织成员的个性特征、岗位性质、工作内容等,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工作任务上,提高管理效率,以达成管理的预期目标。

4)控制。即管理者为确保管理活动有序开展,对其进行监督和调整的一系列行为。控制包括确定检查标准、持续监督工作进展、比较现实成果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偏差等。

5)创新。即管理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资源配置、技术手段等内容的过程。要通过创新职能来实现组织内部的活动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变革,组织活动与人员安排的不断优化,甚至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调整。



 

3、如何理解管理的本质?它对我们的管理实践活动有哪些启示?

答:(1)管理的本质:

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在工作任务中协调组织成员行为的过程。

管理是对个体及其行为的管理。管理者通过对人的管理来达成对事的管理,其主要工作是用对的人做对的事,并努力使这些人在做事时表现出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组织个体行为。管理者要努力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使之与组织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管理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过程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而管理实践过程中体现出艺术性的特征。

管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管理不仅要根据不同环境和技术发展水平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整合,同时也要明晰社会实际需求,为社会提供适合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为管理主体利益服务的目的。

2)对管理实践活动的启示:

管理者需要指挥和引导组织成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完成工作任务。管理者应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通过支持和鼓励等方式汇聚群体的力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管理工作要关注人的管理。管理者在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要学会识人用人,通过了解组织成员的个性特征和能力,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之中,挖掘组织成员的内在潜力,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活动的协调要围绕规则的设立、运行以及不断改进来组织展开。

管理者要根据管理活动所处的环境、对象等因素,将科学手段用艺术的方法表现出来,以提高管理效率。

 4、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有哪些?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管理基本原理是指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思想如下:

1)人本原理。人本原理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具体包括:

依靠人的管理。管理过程既需要管理者作为管理主体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明确组织目标,积极组织和参与管理过程,控制并反馈管理行为,同时也需要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实践,完成工作任务,以实现组织预期目标。

为了人的管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的活动达成为人服务。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以获得组织成员共享的组织成果。

2)系统原理:

系统是指若干要素或子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有序性、相关性和互动性的集合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等。系统管理应关注如下方面:

管理强调系统观点。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整体与局部相一致、内部与外部相一致,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管理活动。

管理必须有层次。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分清主次,明确各环节的关键任务,确保组织成员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共同发挥自身的作用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组织是环境中的组织。管理者要根据环境变化,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并及时调整以适应内外部发展要求;通过改造和开发环境,谋求顺应时代潮流的生存和发展。

3)效益原理。效益是指管理行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值。管理者致力于以最小资源付出达成组织目标。由于组织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管理活动以追求效益为基本准则。追求利益的基础是管理者做正确的事,其保证是管理者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管理者应该在管理过程中明确效益指标,确定付出的资源和预期结果,践行最经济的管理行为。

4)适度原理。强调管理活动的幅度选择范围要适度,既不能过度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行动方案的选择本身就是对存在矛盾冲突的要素进行主次区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极端行事,要适当整合相矛盾的管理活动,并进行适度管理。


……



【完整版】 达聪网 马工程《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类型:电子书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来源:/Ebook/967807.html


  热门内容

——————————————————————————————

马工程管理学考研重点笔记整理

马工程管理学考研真题章节题库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案例应用讨论题答案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四版考研章节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