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精选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1、四法界
达聪解析:四法界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华严宗的观点。该派认为全宇宙系统都在于人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观察之,可以把法界分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这四种法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事法界是指普遍的现象世界,这是凡夫的认识;后三种属于佛智,理法界是无差别的宇宙真理,理事无碍法界是说事理相互依存,而只有达到了事事无碍法界,即各种事物之间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达聪解析:“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出自于《易传·系辞》。
(1)翻译
刚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运动和变化。
(2)含义
展现了一幅事物动态发展、生生不息的图景: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阴阳是动态的,可相互转化;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其中蕴含量变与质变以及物极必反规律。刚柔相推,阴阳相制,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岁月及人类社会的吉凶。
内容来源 |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 |
3、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达聪解析: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与其他类型的哲学相比,有如下特点:
(1)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
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秩序相对稳定,故中国哲学在殷周哲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历史久远,具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的哲学。
(2)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
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以“正统”自居,批判宗教神学观点。
(3)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
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学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①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等诸家都以天道观为其伦理学说的理论依据。秦汉以后儒学被奉为正统,无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还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张,都是通过各自的本体论为儒家的纲常伦理作出论证。
②在宋明理学中,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结合更为显著。张载以气为万物本原,宣扬“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爱精神,二程和朱熹以理为本体,强调天理即是人伦的最高原则。
③在中国哲学中,认识论也往往和道德认识、道德修养相联系。孟子的“思诚”,荀子的“虚壹而静”,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发明本心”无不既是求知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方法。
(4)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
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
(5)中国哲学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
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完整版】 达聪网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