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一、名词解释
1、结构访问法[华中农大研]
答:结构访问法是调查研究中进行资料收集的方法之一,是指调查者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地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的方法。结构访问法中又可分为当面访问法、电话访问法等。
答: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3、基本社会化[中山大学研]
答: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基本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4、文化堕距[中山大学研;中央财经大学研]
答: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二、简答题
简述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社会学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
答: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2)声誉法。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法等。
三、论述题
试论述再分配及其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研]
答:再分配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第二次分配,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在结果上的平等。对于再分配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意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1)一种认为再分配是实现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该观点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仅仅在获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机会方面保持公民权利上的平等是不够的,只有进行再分配实现结果平等才是真正公平的社会,国家和政府在实现公平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2)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实现公平必然要以损害效率为代价。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从理论角度来看,公平可能会被人们片面地理解为平等,而实现平等又往往导致社会追求绝对的平均,造成平均主义的错误;
②从实践角度来看,人们由于自身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在一次分配中实现绝对公平,因而必须涉及税收等二次分配手段,而赋税的过重必然使得社会财富创造者的积极性受挫,社会由此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因此,应该引入效率优先的观念,让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摒弃社会政策及其对公平的追求,不仅可以提升公民的福利水平,还可以实现社会的财富增长和长远发展。
……
【完整版】 达聪网 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