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达聪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2-05-21 共93人浏览过


中国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之一。《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在对于周礼的研究和思考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联结,是其哲学的基本进路。
一、“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孔子观念的集中体现。
1、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1)从“天”到“命”的观念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三代人们的天命观
a.殷商人:最高主宰者是“帝”。
b.西周人:最高主宰者为“天”。
c.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怀疑,其人格神的色彩日渐淡化。
②孔子对“天”的理解
a.“自然之天”。孔子提及“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价值之天”。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
③孔子对鬼神的存疑态度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2)“命”的概念
“时命”与“天命”。孔子认为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命”,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①“时命”为盲目的,它构成为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孔子承认“时命”,但拒绝消极等待,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它是人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孔子承认“天命”为价值的源头,讲“天命之谓性”。
2、“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仁”从字源看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孔子强调以行“仁”为己任,至于“死而后已”,其“仁学”具有如下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主张“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并将“爱”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认为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仁”的族群本位性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个人的本质是被放置在族群关系中予以定位的,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亦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4)“仁”的践行
孔子推重“仁”的践行,注重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关注于日常行事,处处指点为“仁”。



二、“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孔子认为一个人对于父母兄弟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义,这便是“为仁”。由于“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孔子认为仁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方,他们都具有或应该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包括:
(1)道德义务的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2)道德责任的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道德自律的意识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主张对欲望要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2、“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贯彻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在随处指点“为仁”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的作用。
①“孝”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尊重,“敬”更为重要。
②“悌”是指敬爱兄长,也泛指敬重长上。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
①“恭”即恭敬,恭敬地对待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
②“宽”即宽厚,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
③“信”即诚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④“敏”即快捷,勤勤恳恳,做事干练,就会取得好效果。
⑤“惠”即慈惠,给人以好处,就能使用人。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中庸”概念,即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把其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
①“中庸”的基本内容
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
②“中庸”的要求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
③“中庸”的实质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主张“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最终达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

3、“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要从身边做起,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之于己”
孔子认为“为仁”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别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强调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
4、“为仁”哲学的评价
孔子“为仁”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了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


【完整版】 达聪网 中国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类型:电子书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来源:/Ebook/909095.html


  热门内容

——————————————————————————————

中国哲学史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总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练习题库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考研题库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考研题库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第2版考研真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