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达聪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5-02-05 共32人浏览过

2026年艺术硕士《336艺术基础》复习指南 _ 达聪学习网

本书是艺术硕士《336艺术基础》考试的复习指南,参考各大院校艺术硕士《336艺术基础》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编排,同时参考了国内外艺术学的经典教材和复习资料,分为两部分,分别为:艺术学概论、艺术学基础知识,并根据考试大纲、历年真题对每章的常考重难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纲挈领,方便考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核心考点。 本书每章的核心考点均按重要程度分为一星(了解)至三星(掌握),并对关键词用下划线作了标记,对重要知识点及理解误区进行了重点提示,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已更新
立即获取

【内容目录】

第一部分 艺术学概论

第1章 艺术总论

第2章 实用艺术

第3章 造型艺术

第4章 表情艺术

第5章 综合艺术

第6章 语言艺术

第7章 艺术创作

第8章 艺术作品

第9章 艺术接受与鉴赏

第二部分 艺术学基础知识

第1章 音乐编

第2章 戏剧编

第3章 戏曲编

第4章 电影编

第5章 广播电视艺术编

第6章 舞蹈编

第7章 美术编

第8章 艺术设计编


【内容节选】 第一部分 艺术学概论第1章 艺术总论考点一、艺术的本质 ★★★1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见表1-1-1。表1-1-1 客观精神说(2)主观精神说,见表1-1-2。表1-1-2 主观精神说(3)“模仿说”或“再现说”,见表1-1-3。表1-1-3 “模仿说”或“再现说”(4)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其他看法关于艺术本质的讨论,在中外美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观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探索了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深刻而有意义的见解。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见表1-1-4)表1-1-4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3“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的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见表1-1-5。表1-1-5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①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a.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b.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c.艺术鉴赏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②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a.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b.一件艺术品是为人们阅读或欣赏而创作的,如果没有人欣赏,那它只是一件潜在的作品。因此,艺术生产适应观众的消费需求进行艺术创作。c.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考点二、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①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②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2)艺术形象性的具体内涵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a.任何艺术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反映一定的思想感情。它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b.不同艺术类别的艺术形象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它往往是在再现生活意象中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往往表现为主观因素在客观现象中的消解。其他艺术门类更擅长直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间接、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表现为客观因素在主观因素中的消解。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在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影响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而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感动和影响人,是因为它生动地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涵。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见表1-1-6。表1-1-6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1)主体性是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①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具有一定的主体性。②艺术应该使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种反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2)艺术主体性的具体内涵,见表1-1-7。表1-1-7 艺术主体性的具体内涵3审美性(1)审美性是艺术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①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②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2)艺术审美性的具体内涵(见表1-1-8)表1-1-8 艺术审美性的具体内涵(3)审美关系(见表1-1-9)表1-1-9 审美关系考点三、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1艺术起源于“模仿”(1)“模仿说”的提出,见表1-1-10。表1-1-10 “模仿说”的提出(2)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的原因,见表1-1-11。表1-1-11 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的原因(3)对“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评价①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吸引野牛和野猪,而不仅仅是为了模仿。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②这种说法还把“模仿”归结于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因此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2艺术起源于“游戏”(1)“游戏说”概述,见表1-1-12。表1-1-12 “游戏说”概述(2)对“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评价(见表1-1-13)表1-1-13 对“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评价3艺术起源于“表现”(1)“表现说”概述,见表1-1-14。 表1-1-14 “表现说”概述(2)对“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评价艺术确实表现情感,艺术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他人和社会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然而,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是脱离人类社会实践和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的。仍然是以现象为本质,以结果为因,也不可能科学地解释艺术的起源。4艺术起源于“巫术”(1)“巫术说”概述①兴起背景20世纪以来,在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研究中,过去盛行的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等理论已经过时,不再受到关注。然而,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日益受到关注和欢迎,并仍占据优势地位,成为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起源理论之一。②代表人物及观点(见表1-1-15)表1-1-15 代表人物及观点(2)对“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评价①艺术的出现确实与巫术密切相关,但艺术起源于“巫术”不是很准确,因为在原始时代巫术活动密切相关的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②艺术的起源而言,这种图腾歌舞,作为原始巫术礼仪文化已经持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③原始社会条件下的低生产率和低水平的认知人类的早期阶段,人们无法掌握自己,更不用说控制自然,所以他们相信巫术,这使它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原始社会。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源还是巫术的起源,都应该归因于社会实践活动。5艺术起源于“劳动”(1)“劳动说”概述和提出(见表1-1-16)表1-1-16 “劳动说”概述和提出(2)艺术起源的问题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的联系(见表1-1-17)表1-1-17 艺术起源的问题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的联系考点四、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见表1-1-18) ★★★★表1-1-18 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考点五、艺术的社会功能 ★★★★1概述(1)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全过程,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终对社会生活产生各种影响和影响。(2)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其多重社会功能始终以审美价值为基础,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2艺术的社会功能(1)审美认知作用①审美认知作用的含义和功能(见表1-1-19)表1-1-19 审美认知作用的含义和功能②审美认知作用的评价(见表1-1-20)表1-1-20 审美认知作用的评价(2)审美教育作用①审美教育的含义以及重要性,具体见表1-1-21。表1-1-21 审美教育的含义以及重要性②艺术具备审美教育作用的原因:艺术作品不仅能表现生活的外观,而且能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充满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理解、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使人快乐,欣赏者受到启蒙和教育。③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原因:艺术的教育功能是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④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具体见表1-1-22。表1-1-22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3)审美娱乐作用①含义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可以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心脏和眼睛可以快乐,头脑和心灵可以通过阅读作品刷新和休息或看演出。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而精神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灵的需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心理愉悦。②审美娱乐作用的内涵(见表1-1-23)表1-1-23 审美娱乐作用的内涵考点六、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1美育与艺术教育(1)美育(见表1-1-24)表1-1-24 美育(2)艺术教育(见表1-1-25)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表1-1-25 艺术教育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1)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人们就已经重视艺术教育问题。(2)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见表1-1-26。表1-1-26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考点七、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1文化概述(1)文化的定义对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影响力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了《原始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2)文化的子系统①一般来说,文化系统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精神文化中,有哲学、宗教、道德、科学和艺术等多个子系统。②这些子系统在整个文化体系。他们一方面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文化大系统。③这些文化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具有内在联系性和彼此的互动性。在此前提下,各文化子系统形成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规律。2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体见表1-1-27。表1-1-27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考点八、艺术与哲学 ★★★1概述(1)哲学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要想对作为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必须经过美学的中介。(2)黑格尔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并明确指出美学是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当然,美学的范围和对象并不局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艺术美,还包括自然美和其他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体、客体关系、审美意识等更为普遍的一般规律。(3)美学的范围和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也包括客观世界美的反映的整个领域。但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是审美研究的主要对象。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美学的中介来实现的。2哲学与艺术的区别(1)在精神世界的位置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2)反映社会生活的不同方式。艺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以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3)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不同的。艺术用情感人,哲学以理服人。3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见表1-1-28)表1-1-28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4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1)西方现代哲学(见表1-1-29)表1-1-29 西方现代哲学(2)西方现代派艺术(见表1-1-30)表1-1-30 西方现代派艺术考点九、艺术与宗教 ★★★1艺术与宗教有密切联系的原因(1)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具有不少相似之处。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2)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文艺的利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的利用,不仅在西方存在,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仅仅从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的巨大影响。2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影响(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见表1-1-31)表1-1-31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2)艺术对宗教的影响(见表1-1-32)表1-1-32 艺术对宗教的影响3宗教艺术(见表1-1-33)表1-1-33 宗教艺术考点十、艺术与道德 ★★★1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2道德和艺术的关系与区别(1)道德和艺术的关系(见表1-1-34)表1-1-34 道德和艺术的关系(2)道德和艺术的本质区别(见表1-1-35)表1-1-35 道德和艺术的本质区别3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比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等,很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与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它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说,道德内容应有机地融入艺术形象,以良好地变成美和审美教育功能。4艺术中的道德内容(1)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文学、戏剧、戏剧、电影、电视等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类型都受到道德的影响。(2)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中国的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体现着具体的伦理观念。考点十一、艺术与科学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见表1-1-36)表1-1-36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2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见表1-1-37)表1-1-37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来源】https://dacai.100xuexi.com/EBook/993539.html

【类别】


【更多内容】

  • 曹龙骐《金融学》(第6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025-02-05
  • 模块二 硅片清洗制绒2025-02-04
  • 全国名校社会工作硕士《437社会工作实务》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部分视频讲解)2025-02-05
  • 2026年艺术硕士《336艺术基础》复习指南

    本书是艺术硕士《336艺术基础》考试的复习指南,参考各大院校艺术硕士《336艺术基础》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编排,同时参考了国内外艺术学的经典教材和复习资料,分为两部分,分别为:艺术学概论、艺术学基础知识,并根据考试大纲、历年真题对每章的常考重难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纲挈领,方便考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核心考点。 本书每章的核心考点均按重要程度分为一星(了解)至三星(掌握),并对关键词用下划线作了标记,对重要知识点及理解误区进行了重点提示,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持续更新
    立即购买 →

    90%考生复习备考的三大效率陷阱

    陷阱1:盲目收集资料,忽视命题规律

    • 典型表现
      ✓ 下载20G杂乱题库却找不到重点
      ✓ 重复刷已掌握的基础题,忽略高频争议考点

    • 陷阱2:工作忙,复习碎片化低效


    • 学习痛点
      ✓ 上班累有效学习时间短
      ✓ 纸质题册不便携带,进度难同步

    • 效率工具
      🔹 移动端即开即学
      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习
      🔹 多种刷题模式
      练习模式,背题模式,考试模式
      🔹 错题本自动记录同步
      手机、平板、电脑多端记录,零碎时间复习昨日错题


    陷阱3:冲刺阶段刷题越多,焦虑越重

    • 复习关键
      抓住重点,以题目解析掌握知识点,触类旁通。

    备考官网(电脑平板手机通用):达聪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