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达聪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1-04-19 共5254人浏览过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

1、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点?

答:(1)相同点:二者都是神经信号的传递结构,都需要靠递质执行功能。

(2)不同点:

①传导类型: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实际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②传导方向: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

③传导疲劳程度: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相对不疲劳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由于ACh的消耗等原因易疲劳。

④传导速度: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时间延搁现象。

⑤传导方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

2、大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各有何功能?它们之间是如何协调进行的?

答:(1)大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①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a.皮质脊髓束的功能是控制躯干和四肢肌肉,与姿势的维持和精细的、技巧性运动有关。

b.皮质脑干束的功能是控制脑干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c.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也发出侧支和一些直接起源于运动皮质的纤维,经脑干某些核团接替后形成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其功能与皮质脊髓束相似,参与对近端肌肉粗略运动和姿势的调节;而红核脊髓束则参与四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的调节。

②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等可能也有关;此外,基底神经节中某些核团还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感觉传入、行为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

③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a.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

b.脊髓小脑的功能是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此外,脊髓小脑还具有调节肌紧张的功能。

c.皮质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2)大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的协调

运动的设计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的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皮质中进行,设计好的运动信息被传送到运动皮质(运动皮质和运动前区),再由运动皮质发出指令经由运动传出通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在此过程中,运动的设计需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的两个运动脑区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而运动的执行需要小脑半球中间部(脊髓小脑)的参与,后者利用其与脊髓、脑干和大脑皮质之间的纤维联系,将来自肌肉、关节等处的感觉传入信息与大脑皮质发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并修正大脑皮质的活动。外周感觉反馈信息也可直接传入运动皮质,经过对运动偏差的不断纠正,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

3、在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为什么既有化学性突触又有电突触?试从功能进化的角度考虑此现象有何积极的意义。

答:从功能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化学性突触又有电突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体来说,是因为:

(1)最早的神经应该只对电有反应,可以把这类突起归纳为对生命信号有反应,而化学突起是为满足生物自身的需求,让生命进一步完善,所以可以定义为对自身完善的生物信号有反应,这是生命体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的两个阶段的产物。

(2)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凡事还要从繁化简。所以电突起总结了化学突起以后,电突起会进一步增加,结构更稳定,可以影响DNA。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化学突起相对不稳定,更新更快,变异也更多,虽然不能直接改变DNA排序,但是经过一定的选择,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电突触。

……


完整内容见达聪学习网“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3版)教材复习笔记及课后题解析”

  • 页数:166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热门文章

——————————————————————————————

· 陈共财政学第9版考研真题

· 陈敏恒化工原理第5版课后题答案

· 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语三级笔译视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