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发布人:达聪学习网
发布日期:2025-02-08
共24人浏览过
2026年出版硕士《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用教材AI讲解 _ 达聪学习网
本书是出版硕士《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考试的专用教材,根据出版硕士《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考试大纲的要求总结了各章节考点知识,方便考生快速理解与记忆。
【内容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文化常识
1.1 大纲要求
1.2 考点难点归纳
第二章 出版物的文字规范
2.1 大纲要求
2.2 考点难点归纳
第三章 汉语语法与修辞知识
3.1 大纲要求
3.2 考点难点归纳
第四章 古代汉语知识
4.1 大纲要求
4.2 考点难点归纳
第五章 形式逻辑常识
5.1 大纲要求
5.2 考点难点归纳
第六章 写 作
6.1 大纲要求
6.2 考点难点归纳
【内容节选】
第一章 中国古文化常识1.1 大纲要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知识,以大学本科毕业生应知应会知识为主。(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1.2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有悠悠五千年历史。(1)原始时代原始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初始阶段。远古中华文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发祥于黄土高原,所属人物有黄帝、炎帝和共工氏等。东夷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所属人物有蚩尤、后羿等。苗蛮部落联盟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所属人物有伏羲、女娲等。经过征战,华夏部落联盟确立了在中华大地的主导地位,这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2)夏、商、周时代夏、商、周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迈出了重大一步。殷商时代甲骨文字、青铜器的产生,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周人的改革,完成了一次文化转型,使上古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3)春秋和战国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战国诸子,出于“救时之弊”,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景象。诸子学说中重要的有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各家学说相互批判,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4)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定型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华思想文化趋于一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汉代乃至汉以后各朝各代的统治思想。(5)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相融共存、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特别是玄学崛起,道教勃兴,佛教也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发展局面。(6)隋唐时代隋唐时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并以博大的胸怀广为吸收域外文化,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7)宋明时期宋明时期,文化特有的风貌是理学及心学的建构与发展。南宋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是心学的最重要代表人物。总的来说,这个时期,中华文化趋于成熟和精密。(8)清代至“五四”时期从清代至“五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型期。清初三大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开辟出一条重考证、重实践的新学风。清代形成以“考据”为特色的学术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东渐的撞击下,开始了向近代转型的步伐。2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国度性和民族性。(1)中华文化是中国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2)中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世界文化的营养,有不断创新、不断更新的过程。(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不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4)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务实力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5)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伦理本位的道德品格。(6)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中庸”的思维模式。考点二、天文和地理 ★★★1天文、历法(1)天文(见表1-1)表1-1 天文(2)历法(见表1-2)表1-2 历法2地理、政区(见表1-3)表1-3 地理、政区考点三、官制和科举 ★★★★1官制(1)中央官制(见表1-4)表1-4 中央官制 (2)职官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见表1-5)表1-5 职官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2科举(见表1-6)表1-6 科举考点四、儒释道文化 ★★★★1儒家文化(见表1-7)表1-7 儒家文化2佛教文化(见表1-8)表1-8 佛教文化3道家文化(见表1-9)表1-9 道家文化考点五、姓名和称谓 ★★★姓名和称谓作为文化符号,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的身份、地位和人际关系。1姓名(见表1-10)表1-10 姓名2称谓(见表1-11)表1-11 称谓考点六、藏书与版本知识 ★★★★1藏书早在周代就出现了专门的藏书机构,具体藏书之所有宗庙、藏室、盟府等,还有专门的执掌官员,如天府、太史、柱下史等。现在一般认为私人藏书大概是春秋时开始的,当时诸子都富有藏书。孔子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最大的藏书家。秦统一天下后,中央专门藏书的地方有石室、金匮等。秦朝不许私人藏书。汉初,政府把所得秦代的藏书藏于未央宫的石渠阁。汉代还有天禄阁、麒麟阁、观文殿等,都是当时的藏书之处。管理藏书的官员有校书郎、兰台令史。隋唐时期,国家藏书机构与职官的体制更为完备,由秘书省典司图籍,下设著作局和太史局,主官称为秘书监。隋代还对搜求到的图书补续残缺,重缮正副,藏于宫中。宋代国家图籍多藏于崇文院、秘阁等处,并设专官管理。宋内廷藏书最丰富的地方是崇文院三馆及中秘阁,收藏天下图籍。明代帝王也非常重视藏书,明成祖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编成《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后迁都北京,《永乐大典》贮于文楼。清代官府藏书处有“北四阁”“南三阁”“天禄琳琅”、武英殿、国子监、翰林院等。“北四阁”和“南三阁”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天禄琳琅是内廷善本书库,武英殿是宫廷中专司图书刻印的机构。明清时期,地方上有很多著名的藏书家及藏书楼,清代藏书家中以瞿、杨、陆、丁四家最为有名,号称天下四大藏书家。有些藏书家还喜欢收藏“善本”书籍。现在“善本”一般是指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具有某一方面特殊价值的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2版本知识(见表1-12)表1-12 版本知识考点七、经史子集与四部分类 ★★★★★1古代图书分类(见表1-13)表1-13 古代图书分类2经史子集概说(1)经(见表1-14)表1-14 经(2)史(见表1-15)表1-15 史(3)子子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指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和小说家。古人认为小说家是“街谈巷语”,不能与其他九个学术思想流派等观,故有“九流十家”之说。子书就是以“九流十家”为主体发展起来的。①儒家儒家尊孔子为宗师,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故儒学又被称为“孔孟之道”。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从此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②墨家墨家由墨翟创建,在战国初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的思想主要是“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主要代表人物有墨翟、禽滑厘等。代表著作《墨子》,现存53篇。③道家道家又称“道德家”,由老子创立。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代表人物除老子外还有庄子、列御寇、关尹、杨朱等,代表作有《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列子》等。④法家法家以重“法”而著称。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代表人物除韩非子外,还有管仲、申不害、商鞅、李斯等。代表著作有《申子》《韩非子》《管子》等。⑤名家名家在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名家以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现在流传下来的名家著作有《尹文子》《公孙龙子》等。⑥阴阳家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此派学者大多由古代天文学家和占星家演变而来。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等。⑦纵横家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其学说散见于史书之中。⑧农家农家重视农业生产,主张与民同耕。许行是先秦农家的代表人物。⑨杂家杂家是兼采众家之长的学派,以吕不韦及其《吕氏春秋》为代表。⑩兵家兵家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等。诸子百家之书大多散佚,后人对其辑佚钩沉,影响较大的有清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的《逸书考》等。现在通行的阅读与查考诸子的书籍有中华书局标点本《新编诸子集成》等。(4)集(见表1-16)表1-16 集考点八、古代科技成就 ★★★1古代地理学(见表1-17)表1-17 古代地理学2古代历算学(见表1-18)表1-18 古代历算学3古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以其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称于世。(1)早在石器时代,中国就有针砭技术。(2)商朝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药物的性能。(3)周代已经有较完备的医疗机构,有专门的医师。(4)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的基本疗法大体齐备,有砭石、毒药(汤剂)、灸焫、九针、导引等法。扁鹊于此时出现,他被奉为脉学之宗。(5)中医体系形成于汉代。与扁鹊并称为中医三大祖师的华佗、张仲景就是汉代人物。华佗被誉为“外科之祖”,他在手术中使用麻沸散作为麻醉剂,在麻醉史上领先日本1600多年。张仲景为“内科之祖”,后世尊他为“医圣”,他的代表作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及《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三部医学著作,对中医一直起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6)古代的医疗机构在隋唐时趋于完善,尚药局和太医署为中央政府的两大医疗机构。(7)唐代重要的医学著作有《千金药方》《唐本草》《外台秘要》等。《千金药方》又名《千金方》,是“药王”孙思邈所著。《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8)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医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4古代纺织技术(见表1-19)表1-19 古代纺织技术5古代建筑技术(见表1-20)表1-20 古代建筑技术6古代陶瓷技术(见表1-21)表1-21 古代陶瓷技术7古代四大发明(1)造纸术纸发明之前,作为书写的材料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等。纸发明之后,大约与竹木、缣帛并存了数百年。东汉宦官蔡伦是造纸技术的发明者。我国古代的纸种类繁多,用于书写和印刷的主要是麻纸、竹纸和皮纸。隋唐五代印刷多用麻纸,其次用皮纸,宋以后多用皮纸和竹纸。皮纸是最好的印刷用纸。两汉是造纸术的奠基期,主要生产麻纸。魏晋南北朝是造纸术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要生产的还是麻纸,但皮纸已经出现。对纸进行染色开始于汉代,染色可防蠹蛀。隋唐五代时期,造纸原料比前代增加了多种,并发明了竹纸。五代南唐所造的澄心堂纸,被认为是天下第一纸。宋代大量使用竹作为造纸的原料。明清时期,造纸技术处于传统技术的总结性阶段,出现了造纸和加工技术的专门著作,如《天工开物》《造纸说》和《造竹纸图潜》等。(2)印刷术印刷术被称作是“文明之母”。①唐初是印刷术的起步阶段,主要是雕版印刷。②五代时,印刷内容除佛经和历书外,还包括道家和儒家的经典著作、文选、历史以及百科类书。③宋代为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及单版多色印刷的彩色印刷技术。毕昇又发明了泥活字印刷。④元代印刷业继续繁荣,北方的平阳和南方的建安是最昌盛的商业性印书中心。元代印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常由地方上的书院及学校联合刊印书籍,二是盛行刊印通俗小说和杂剧。⑤明代印书的内容比前代更广泛,除刊印传统书籍外,还印行了大量关于西洋各国风貌及航海术、造船术等方面的书籍。技术方面,明代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变木版双色套印为五色套印。⑥清朝“殿本”享有盛誉,由武英殿修书处刊印。清代有四种门类的书籍得到大规模的编印:a.地方志;b.宗谱、家谱;c.个人文集;d.丛书。(3)指南针东汉王充的《论衡》,是最早记载有关司南的典籍。司南是指南针的前身,指南针又称磁盘针或罗盘针。罗盘有堪舆用的水罗盘和旱罗盘之分。水罗盘至北宋得到广泛应用,一直到明清时期还在应用。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4)火药“火药”一词最早见于1044年(北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中。火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汉代,源于汉代炼丹家的炼丹实践。炼丹术的不断发展,直接导致了火药的发明。唐代末年,火药被应用到了军事上。曾公亮、丁度撰修的《武经总要》,记载了火炮火药法、蒺藜火球火药法、毒药烟球火药法三种火药配方,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军用火药配方。宋代的冯继昇和岳义方是现知最早的火器发明家。经宋、金、元三朝,到明代,中国古代火箭技术达到高峰。明初至明中期发明了二级火箭,这是古代火箭技术的最大成就。
【来源】https://dacai.100xuexi.com/EBook/992391.html
【类别】
【更多内容】
2026年国际法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025-02-06钱铭怡《变态心理学》考研真题章教材章节题库2025-02-062026年国际经济法考研真题精选+大纲章节题库2025-02-06
2026年出版硕士《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用教材
本书是出版硕士《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考试的专用教材,根据出版硕士《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考试大纲的要求总结了各章节考点知识,方便考生快速理解与记忆。
持续更新
立即购买 →
90%考生复习备考的三大效率陷阱
陷阱1:盲目收集资料,忽视命题规律
陷阱3:冲刺阶段刷题越多,焦虑越重
备考官网(电脑平板手机通用):达聪学习网